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我国居民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养老护理员成为热门职业。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今年7月,“养老服务师”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序列。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流动率较高,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不相匹配。这一矛盾的背后,是工作强度大、职业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如何维护好养老护理员的权益?如何使养老护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一起来听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善待养老护理员,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浙江金蓝领、浙江红日家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主管吕哲琪:首先,这是一种“付出与回报”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消耗着养老护理员们的身心,更透支着他们的职业热情与尊严,最终导致“谁干谁走”的恶性循环。
其次,“留不住人”的后果最终由最脆弱的群体承担。养老护理员的高流动性直接危害的是被照顾的老年群体。照护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情感投入,熟悉的护理员离开,不仅会使照护质量下滑、安全隐患增加,更会让老人产生被抛弃感,失去宝贵的情感依托和安全感。这背离了养老服务“以人为本”的初衷。
专家提出的举措切中要害,但关键在于落实与系统化。
提升行业规范性是根基。必须通过强制手段规范劳动合同与社保缴纳,让养老护理员也能获得基本的工伤、医疗等保障,这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改善工作条件是迫切需求。这既包括通过智能设备进行“体力减负”,也包括通过科学排班和增加人手实现“时间减负”,保证养老护理员的休息权和身心健康。
完善职业保障体系是长远之策。建立清晰的职业等级与晋升通道,配套薪酬激励,能让养老护理员干活有奔头,从而愿意将其视为一份可终身从事的事业,而非仅仅是临时谋生的职业。
更深层地看,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一场全社会层面的“价值重估”。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养老护理员视为“伺候人”的服务人员,而必须认识到,他们是维系“老有所养”底线幸福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挑战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的劳动价值,应当在薪酬待遇、社会认同和政策保障上得到充分地体现。
总而言之,善待养老护理员,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只有通过制度性保障、人性化管理与社会性尊重,让他们真正拥有职业尊严、看得见的未来和体面的生活,才能稳定这支队伍,最终托起我们每个人都能安心老去的未来。
破解养老用工荒,尊严比薪资更重要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王志高:人们总以为“待遇低”是养老用工荒的主因,可现实比这更复杂。某养老护理公司负责人坦言,他们足额缴纳五险一金、设夜班补贴,工资高于当地均值,仍留不住人。问题的关键,藏在“12小时连轴转”的工作时长里,藏在“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高压下,更藏在“社会认可度低”的隐性歧视中。当年轻人觉得“干护理就是当保姆”,当中年人担忧“这份工作没前途”,再高的工资也填不满职业尊严的缺口。
破解“留不住人”困局,需要跳出“涨工资”的单一思维,构建更具人文关怀的职业生态。首先,要让护理员“干得久”,就得给他们“喘息的空间”。机构不妨探索弹性排班制,减少无效加班;工会可通过集体协商明确工时、薪酬标准,把劳动权益写进合同。其次,要让护理员“有奔头”,就得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新职业“养老服务师”的设立是个好信号,若能配套更专业的培训体系、更权威的技能认证,让护理员从“体力劳动者”转型为“照护专家”,职业吸引力自然提升。最重要的是,要让护理员“被看见”。社区可组织“最美护理员”评选,媒体多报道他们的暖心故事,让社会意识到:照顾老人的不是“保姆”,而是用专业和耐心守护生命的“银发守护者”。
养老护理不是“青春饭”,而是“终身事业”。当我们讨论“如何留住护理员”时,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让每一位为老人付出的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制度的温度、社会的善意,更需要每个家庭的理解——守护“夕阳”的人,更需要被温柔以待。
别让“人才荒”拖了养老服务的“后腿”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戴先任:目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要促进养老护理员质量与数量双升,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重视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技能认证,把老年照护纳入认证范围等等。政府对职业教育有必要提供引导与扶持,进行制度兜底,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对养老护理员而言,应制定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这一行业健康发展。此外,还要为养老护理员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职业“吸引力”,消除社会对这一行业的职业歧视,让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有奔头、有干头,方能越干越有劲头。
养老护理人才欠缺问题不应再成为养老服务的“痛点”和“难点”,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应快速跟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速度,别让“人才荒”拖了养老服务的“后腿”。要用权益保障、制度规范等破解养老服务“人才荒”窘境。要用养老护理人才质量与数量“双提升”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老龄化社会加剧,“银发浪潮”来袭,养老服务行业成了“朝阳行业”。但只有让养老服务行业能够真正成为每一位从业者乐于从事及能安身立命的“朝阳行业”,才能让养老服务员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年群体,才能真正有利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