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慈鑫
9月8日晚,海南省澄迈县大丰镇才存村,位于村中心的排球场里外三层挤满了村民。2025年澄迈和美乡村排球联赛暨全国和美乡村排球测试赛当晚在这片村级排球场上揭幕。之后的数日,随着比赛的持续进行,火爆的场景每晚都在这片排球场上出现。
才存村返乡大学生、青年致富带头人徐取凡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打排球和看排球比赛是当地村民业余生活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凡重要节日和举行祭祀等重要活动时,同期组织排球比赛也是村里的一个传统。徐取凡说,和很多海南的孩子一样,自己从小在浓厚的排球氛围中长大,也一直保持着对排球的兴趣。
过去二三十年,让徐取凡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海南农村地区排球场地条件的改善,他说:“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都是在晒谷场上打排球,直到十多年前,村里终于有条件建了专门的排球场,也就是举行这次全国比赛的场地。等到今年年底,村里的排球馆也将建成投入使用,村民们打排球就再也不用担心受天气影响了。”
才存村的排球氛围和场地条件的提升,正是排球运动在海南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不断发展的缩影。那么,海南人为什么对排球情有独钟?
担任本次比赛副裁判长的海南省琼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莫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排球运动在海南的开展已有上百年历史,民国初期就有华侨将排球带到海南。由于排球运动的开展门槛不高,村民们只需要在泥土地上插两根竹竿或木柱,中间拉一根线,甚至有时候连线都不拉,这样就可以打排球了。”莫骏说,“海南人虽然身材不高,但是爆发力强、灵活,这使得海南人除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身体条件都是适合打排球的,所以很多老百姓也越打越喜欢排球。随着民间氛围逐渐形成,打排球最终成为海南的一种传统文体活动,延续至今。”
本次测试赛比赛项目,既包括六人制排球,也包括具有海南特色的九人制排球。莫骏介绍,海南民间最为流行的并非国际通行的六人制排球,而是九人制排球。“九人制排球的规则相比六人制排球要简单很多;由于场上的人比较多,每场比赛的参与者更多,对每个人的技术要求也会更低一些。”莫骏说,“九人制排球能够成为海南排球的主流,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海南排球的群众参与性。”
参加本次比赛的海南队,大多数队员都曾在海南省澄迈县第二中学就读。作为本次比赛海南队教练也是澄迈二中排球队教练的邱天造,在高中毕业时以排球特长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排球教练。邱天造说,打排球能拓宽孩子的升学通道,这也是现在吸引不少海南家长支持孩子打排球的一个因素。
在毕业多年之后,曾经是澄迈二中排球队的队友们,又因为在澄迈举行的这次全国乡村排球比赛相聚。邱天造介绍,队员们如今投身各行各业,他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但对排球的爱好始终如一。邱天造认为,海南浓厚的排球氛围也是队员能够一直保持兴趣的重要原因,“海南的民间排球赛事非常多,队员们基本上每周都有比赛可打”。
全年密集的民间排球比赛,既是海南众多排球爱好者一展身手的舞台,也是丰富海南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载体,而且火热的排球活动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8年前,大学毕业的徐取凡回到了才存村,当时正在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家乡,让徐取凡看到了农村地区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前景。
徐取凡说,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进行,美丽乡村从愿景变为现实,也让农村地区发展休闲、旅游业的潜力大大提升,比如才存村就从过去以靠天吃饭的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现在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达到了80%以上。与此同时,“村排”(乡村排球)也成为吸引游客、带动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一个有力抓手。火爆的“村排”让外地游客大饱眼福的同时,当地的特产也有了更多的曝光度,餐饮、民宿、观光业都获得了更多的客流。
徐取凡把海南的民间排球形容为“从游击队变为正规军”。“早年的村民们在泥土地、晒谷场上打排球,如今村里有了专业的排球场乃至排球馆;从早年的农闲娱乐,到如今可以组队打全国比赛。可以说,民间排球已经成为海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徐取凡认为,这种质的飞跃也体现在海南的乡村经济上,“过去完全依靠农业,到如今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排球落地海南已有百余年,从生根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见证了祖国南疆的百年巨变,对排球的热爱也成为海南人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中国青年报北京9月15日电
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